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重生仙途从大宅门开始
  4. 第175章 彰德秋操(一)
设置

第175章 彰德秋操(一)(1 / 3)


1905年,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百姓,都可谓是不平静的一年。

从年初开始,就有留学生联名上书请求朝廷效仿日本实行立宪制度。2月份铁良去武汉的时候,还是遭遇到了刺杀,不过没有成功。4月份的时候京师大学堂联合京师医科学院举行了一次大型运动会。

5月份上海《时报》刊布了《筹拒美国华工禁约公启》,拉开了全国抵制美货的大幕,这一抵制行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才算告一段落。同样在5月份,沙俄舰队惨败给了日本舰队,日俄战争沙俄一方已经无力再战。

而对于整个大清朝来说,这一年中最大的事情不是之后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,也不是之后宣布的北洋六镇编练成功。

1905年8月31日,由直隶总督袁世凯领衔,盛京将军赵尔巽、湖广总督张之洞、两江总督周馥、两广总督岑春煊、湖南巡抚端方等一批地方开明重臣联名会奏,请清廷痛下决心,废除科举取士制度。

9月2日,慈禧太后在收到奏折2日后,正式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旨通告天下,停止一切科举考试。至此,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划上了句号。新式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。

三天之后,在京所有通过科举授官的所有官员,在武英殿大学士、学部大臣孙家鼐的带领下,赴孔庙祭拜,此举可算是对科举的最后一次告别吧!

而同日,日俄双方在美国签订了《朴茨茅斯条约》,日俄战争也正式宣布结束。日本的胜利打破了“白种人天生优越”的谬论,同时也证明了亚洲人有对抗欧洲人的力量。这更加刺激了大清国内抵制美货的浪潮。

虽然以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、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系,和以外务部尚书翟鸿机、两广总督岑春煊为代表的清流派难得在此事上达成一致,共同反对日俄双方和谈之时把清廷排除在外,但是无论交战的日本和沙俄双方,以及从中协调的美国,甚至背后支持的英、法、德等国,都没人在乎清廷的意见。面对各国列强的威逼,最后清廷只能捏着鼻子认了。

也正因为如此,才有了北洋的河间秋操,以及之后的彰德秋操计划。朝廷能有如此灵感还是因为当年的江南提督白景杉拉着湖北、浙江两地新军会和自强军共同逼迫上沪各国领事,以避免瓦德西带兵登陆上沪。

白景杉虽然丁忧了,但是还是被慈禧太后召见了。在看到袁世凯上的准备河间秋操的的奏折的时候,白景杉就提议北洋自己练是看不出来啥效果的。

国家大事在戎在祀。

让其他地区的新军也参与进来,才能真正的看出各自的长处和短处。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。而且中国这么大,不能给洋人一种朝廷只有北洋这一支军队的印象,把各地的精锐都拉过来,向洋人展示一下,才能让洋人更加投鼠忌器。

白景杉的话,事后也出现在了袁世凯的案头。袁世凯对白景杉的话深表认同。当年老淮军的殷鉴不远。

意见白景杉提了,具体事务自然不用白景杉去操心,毕竟白景杉还是丁忧之人。可白景杉还是收到了庆亲王让人送来了彰德秋操的详细进度,并且邀请白景杉带着白莎丽共同参观彰德秋操。

-----------------

为了举办一次胜利的、团结的秋操,转变大清军队在列强心目中的形象,大清从上到下都做了周密的安排。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,彰德秋操的阅操大臣袁世凯和铁良都忙的不亦乐乎。

袁世凯在河间秋操期间,就测试了电话联络以及电报联络等技术。铁良也不惜成本的加强了南军的武器装备,上沪枪厂这边加班加点的生产迫击炮、半自动步枪以及轻机枪。

白景杉当年委托克虏伯公司、毛瑟公司以及比利时国家武器制造公司分别试验了三种武器,对于这三家公司来说,都是小菜一碟。在有大体设计思路的情况下,三家公司都很快就有了实验室成品以及工业生产工艺流程。

这两年上沪枪厂外销的最好的也不过是毛瑟98式步枪,而且大多都是卖给了袁世凯。这三种武器白景杉也让枪厂那边生产了一小批,不过一直秘而不发。之前铁良参观上沪枪厂的时候,吉永熙直接安排人让铁良看了三种武器的性能。铁良当时没说什么,可是一直铭记在心。

另外上沪枪厂不仅代理了原版毛瑟军用手枪,甚至还拿到了仿制的授权。铁良自然知道这种白景杉当年就极力推崇的中下级军官标配手枪。

朝廷早就确定上沪枪厂就是暗中受白景杉控制的,但是明面上也实在找不出来白景杉和枪厂的联系。谁能想到,白家蹦蹦跳跳的二小姐白雅丽会是枪厂的法人呢。这也是朝廷不让白景杉再掌握军权的原因之一。

汉阳兵工厂现在还在生产委员会88式步枪,可上沪枪厂这边明显已经完成更新换代了。而且哪怕同样是委员会88式,无论在性能上还是价格上,汉阳产的都和上沪的有一些差距。

铁良哪怕不想照顾白景杉的生意,也不得不给上沪枪厂下订单。这个消息迟早会流出去,铁良不觉得袁世凯会有先进武器不用而用老式武器。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和铁良麾下的北洋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