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五代十国往事
  4. 第881章 兄友弟恭
设置

第881章 兄友弟恭(2 / 2)


及之先例。高从诲共有15个儿子,其中高保融是老三,高保勖是老十。高保融之所以把位子直接传给十弟,是因为高保勖是他的同母弟,也就是说,高保勖前面还有若干个哥哥,后面还有5个弟弟,在这5个弟弟中,就包括前文出现过的入贡大宋的高保寅。

再来看梁延嗣的回答,虽然都是围绕接班人的话题展开讨论,但梁延嗣的回答似乎有点儿答非所问。但如果我们把高保勖口中的“兄弟”换成“子弟”,试着还原一下:

高保勖:我的儿子中,哪一个可以继承我的家业?

梁延嗣:你的儿子?你哥哥就没有儿子吗?你的家业?你只是替你哥哥代管而已。

换个主语,两人的对话就丝滑多了。

再想一下,高保融为什么要兄终弟及,而不是直接父死子继?是因为其长子高继冲年龄尚幼,17岁。如今,两年过去了,高继冲应该19岁,大一新生。

两年的时间,小屁孩儿就长大成人了?这个问题还要绕回到高保勖的原话上,如果他真想传位给兄弟的话,他当年39岁,他的哥哥们肯定40+,弟弟们也差不多是而立之年,总之叔叔大爷们总比19岁的愣头青要成熟稳重。

但他的儿子肯定比高继冲更年幼,所以只有他想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,才会引起梁延嗣的那句话。我们回头再细品梁延嗣的话:

“公不念贞懿王乎?”

念高保融的什么?我们帮他脑补:

第一层意思,显然是高保融传弟不传子。欠债还钱,两年了,你该把位子还回去了;

第二层意思,他当初为什么不传子?是因为儿子太小。他儿子太小不能继承基业,您的儿子现在也太小,怎么就能继承基业呢?

所以高保勖在沉默片刻后,才表示愿意还政于贞懿王一脉,让高保融的长子高继冲继承基业。

在史官们的精心粉饰下,荆南上演一幕幕感人的戏码,先是哥哥传弟不传子,然后弟弟主动归还神器于兄子……

感动中国孝悌之家。

其实史官们还埋了一个更大伏笔:高保融愚蠢懦弱窝囊废,自袭位以来,军政大权就全交给高保勖,那么高保融死的时候,是心甘情愿兄终弟及吗?

细思极恐。

可是史官为何要在这对儿兄弟身上煞费苦心呢?原因恐怕就要联想宋朝的历史了。太祖爷赵匡胤是怎么死的?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悬案之一,“烛影斧声”。

赵匡胤死后,是谁承继大统?答:他弟弟赵光义。

后文会提到,赵光义集团大费周章,来论证“兄终弟及”的合理性、合法性、必要性。这是太宗朝的法统基础。

而太宗赵光义死后,又是谁来继统呢?答:赵光义的儿子。自太宗赵光义以下,终其北宋、至南宋高宗赵构,全是赵光义的子孙。

高宗赵构时,历史发生了戏剧性一幕:

首先,赵构绝嗣。赵构原本有一个皇子,但在3岁时不幸夭折,而赵构又在逃亡途中因惊吓过度而导致失去生育能力。

其次,灭亡北宋的金国皇帝——金太宗完颜吴乞买,据说撞脸赵匡胤。

最后,民间盛传“太祖投胎”之说,大意是当年赵光义“烛影斧声”弑兄夺权,赵匡胤怨气太重,阴魂不散,于是投胎成了金太宗完颜吴乞买,金国为什么要灭掉北宋、上演“靖康之变”呢?就是赵匡胤来找赵光义的子孙后代来要账了。

这种说法高居南宋热搜榜首,以至于连高宗赵构都信以为真,于是就在全国范围内海选,搜寻太祖后裔,作为皇位接班人,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眘(赵匡胤七世孙)。从976年“烛影斧声”到1162年,在时隔186年后,大宋的皇位才重新回到太祖一脉。

当我们了解了赵匡胤兄弟的身后事,再来看成书于北宋时期的权威官修史书,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,毕竟要政治正确。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