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五代十国往事
  4. 第858章 泽潞余波
设置

第858章 泽潞余波(2 / 3)


如今则被调往晋州。

这位荆罕儒明白主子的用意,监视?就是对姓杨的不放心喽,那么……只有死人才能保证让主子安心。荆罕儒杀气腾腾,暗藏凶器,时刻准备伺机行刺,“每见,必怀刃”。

杨廷璋则向荆罕儒表现出了宽大的胸怀和顺从,待之以至诚。

荆罕儒虽然凶悍,但不是丧心病狂的杀人狂,见杨廷璋确实没有异志,且待人恭顺,也不好发作。不久之后,朝廷征召杨廷璋入朝觐见,杨廷璋立刻单车就道,随后被移镇为邠州静难军节度使。

事实证明,杨廷璋是君子坦荡荡,从他在接到征召诏书的当天就“单车就道”可以看出,他没有异志,且对朝廷唯命是从,是个乖宝宝。

反观赵匡胤,先是派荆罕儒提刀握枪地监视,继而征召杨廷璋入觐。想一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——荆罕儒在他身边的时候,征他入觐?显然,如果赵匡胤与荆罕儒之间没有密约的话,那也是君臣间的默契,倘若杨廷璋稍有迟疑推脱,那么荆罕儒将会采取有力行动,为朝廷铲除不安定因素。

也就是说,赵匡胤对杨廷璋也是没有足够的信心的。

潞州李筠被平定后,地方藩镇势力明显乖多了,来自地方上的威胁明显少了许多,为赵匡胤日后的持续削藩,以至彻底铲除藩镇割据毒瘤奠定了基础。

2,趁热打铁

在“泽、潞战争”结束后,在赵普的指点下,赵匡胤继续“削藩”。赵匡胤下诏,殿前司、侍卫司要全面检阅本部将士,骁勇者升为“上军”,命诸州把士兵送到京师,以供中央选拔;将体格健壮的士兵挑选出来,送到地方进行强化训练,一旦练成,就送回中央禁军。

如此一来,天下精锐尽在中央禁军(由是犷悍之士皆隶禁籍矣)。

随后,赵匡胤又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——更戍法。让中央禁军轮换入驻地方。频繁的调动不仅锻炼了部队,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一种将不识兵、兵不识将的效果,使得地方部队不再是藩镇军阀的私人武装,最大程度地限制了藩镇割据的出现。

利用“泽、潞战争”封赏的机会,赵匡胤颁布了大规模的移镇诏令。

其中,杨承信(杨光远之子)移镇河中。有人进献谗言,说杨承信密谋造反。赵匡胤便派心腹去河中以赐给杨承信生日礼物为由,近距离侦查。经查验,杨承信并无谋反之意。

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袁彦,也遭人告发,说他“闻帝自立,日夜缮甲治兵”。赵匡胤派心腹潘美前往陕州做监军。潘美到达后,口宣皇帝谕旨,让他入朝觐见,袁彦立刻单车就道,乖乖入朝。

赵匡胤对袁彦很满意,对潘美更是满意,说“潘美不杀袁彦,成吾志矣”,这句话同样殊堪玩味,赵匡胤是否对潘美下了什么密令?为什么潜意识里会认为潘美要杀袁彦?细思极恐。

河中杨承信、陕州袁彦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三个道理:赵匡胤确实缺乏自信;地方藩镇密布中央眼线;地方藩镇势力轻易不敢有非分之想。

总之,大宋的中央集权在“泽、潞战争”后,获得了极大的巩固,赵匡胤也逐渐自信起来。

二,北汉

还是原来的配方,还是熟悉的味道。北汉给了我们似曾相识的温馨感觉。

刘崇趁柴荣新登基,勾结契丹,挑起“高平之战”,被打得是王八啃西瓜——滚的滚,爬的爬;

有其父必有其子,刘承钧趁赵匡胤新登基,同样是勾结了契丹,战场同样是潞州一带,结局同样是屁滚尿流。

赵匡胤充分吸取了柴荣在“高平之战”中的经验教训,在平定泽、潞之后,主力部队就此班师,没有乘胜逼近太原,而只是留地方武装反野。

比如府州折德扆,这只西北孤狼持续对北汉骚扰、牵制;

比如新上任的潞州西昭义节度使李继勋,更是新官上任三把火,偷袭北汉境内的平遥县,对平遥县进行了系统性破坏,好一通打砸抢烧;

再比如刚刚提到的荆罕儒。晋州杨廷璋移镇后,荆罕儒率领晋州兵彻底放飞了自我,去北汉境内偷野成为他们的日常。

荆罕儒恃勇轻敌,时常深入北汉腹地,打砸抢烧,虏获甚多,而北汉军队则畏惧荆罕儒之骁勇,总是紧闭城门,不敢迎战。于是荆罕儒的步子越迈越大,把触角伸到了汾州,烧毁汾州草市,然后缓缓退去,这一次,北汉不惯着他了,派遣大将郝贵超率领万余大军追杀。

次日黎明,郝贵超追上荆罕儒。荆罕儒派都监阎彦分兵抵御,很快,阎彦因寡不敌众而败退。

荆罕儒正坐在马扎上吃羊腿,听说阎彦败退,立刻飞身上马,率军径直冲向敌阵。北汉兵相聚在一起,用长枪大戈攒成枪阵,围而戳之。即使这样,荆罕儒仍然手刃十几人,才倒在血泊中,壮烈牺牲。

北汉刘承钧对荆罕儒非常敬畏,很想活捉荆罕儒,让他转而为自己效力,早有“我要活赵云,不要死子龙”之训诫,听说荆罕儒被击毙后,大怒不已,找出了击杀荆罕儒的士兵,下令处死。

荆罕儒牺牲的消息传回汴州,赵匡胤同样痛惜不已,照例提拔了他的儿子做官,然后将阎彦等“不效力者”贬官,又将其29名部将斩首。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