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五代十国往事
  4. 第835章 柴荣治国2
设置

第835章 柴荣治国2(2 / 2)


“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过失,食禄者曾无一言论时政之是非,岂朕之寡昧不足与言耶?”

——你们从来不提出批评,难道是嫌我太傻,傻到不可救药?瞧不起哥是吧?

“君子大言受大禄,小言受小禄。”

——今后你们的工资待遇要跟对哥的批评挂钩,纳入绩效考核,批评得越一针见血,票子越多。

“若言之不入,罪实在予;苟求之不言,咎将谁执?”

——你说了,我不改,那是我的错;你要是不说,该是谁的错?

讲完一通大道理之后,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:

“若朕躬之有阙失,得以尽言;时政之有瑕疵,勿宜有隐。”

——批评对象:朕,朝廷时政。请文明开黑,别乱喷。

“方求名实,岂尚虚华。”

——别拍花样马屁,少整些类似于“领导工作太勤奋,需要注意多休息”之类的。

“苟或素不工文,但可直书其事……”

——不用绕弯子,不用前三皇后五帝、骈四骊六、引经据典的,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翰林学士嘛,直接说事儿就可以。

“言涉伤忤者,必与留中,所冀尽情,免至多虑。”

——如果涉及到具体的人,哥一定会私下单独找你谈,不要担心会得罪人,哥给你保密。

“诸有司局公事者……勿务因循,渐成讹谬。”

——改革意见可以大胆提出来,惯例、旧例等皆是可以打破的,改革嘛。

“臣僚有出使在外回者……以广听闻。”

——出使境外的,听得多、见得广,深入民间,更了解民间疾苦和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,或者了解某些地方官吏的真实嘴脸,更有发言权,请事无巨细、毫无保留地告诉哥。

“班行职位之中……奉公切者当议甄升,临事蓄缩者须期抑退。”

——在职官员们,在讨论升迁的时候,也要把上书言事纳入绩效考核,踊跃发言的升官,“老好人”给我滚蛋。

“翰林学士、两省官职居侍从,乃论思谏诤之司;御史台官任处宪纲,是击博纠弹之地。论其职分,尤异群臣。”

——翰林学士和御史言官,你们的本职工作就是给朕、给百官找刺挑错。别人是业余的,你们是专业的,所以对于你们,哥的要求要更加严格!

“如逐任官内,所献替启发弹举者,至月限满合迁转时,宜令中书门下先奏取进止。”

——这一条类似于死刑犯临死时突然高喊“我要立功!我要揭发XX!”然后暂停行刑,观其立功表现而重新发落一样。柴荣规定,官员们在人事调动时(特指降职、降级),如果存在检举揭发的立功表现,那么人事调动也将暂停。

这是本书值钱的地方。

看一眼时间线,设身处地体会一下柴荣的处境,就能明白隐匿其中的政治深意。

前文说过,柴荣的最大危机是缺乏嫡系力量。培植嫡系亲信、丰满羽翼,是他登基之后的当务之急。

在“高平之战”中,这个危机已经体现地淋漓尽致。文官集团在御前会议上的表现和武将在战场上的表现,都说明文武百官尚且没有紧密团结在以柴荣为核心的领导体系中,绝大多数都是首鼠两端,持观望态度。

所以,在“高平之战”时,柴荣痛下杀手,一口气杀死了70多位高级将领,整肃了军队,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继续清洗军队。

对于文官集团的清洗,通常都会比较温和且漫长。时间,也是柴荣最为缺乏的资源,他等不起,他需要主动创造条件,比如这次“广开言路”。

这篇诏书颁布于显德二年(955)2月,“高平之战”的半年之后。仔细看,仔细品,柴荣已经给文武百官埋了大雷。

首先,通过鼓励检举揭发、打小报告,柴荣会掌握大量的黑材料,从而掌握政治斗争的主动权。简单说,想搞谁,就拿出谁的黑材料,堂而皇之地搞他。

其次,把针砭时弊纳入绩效考核,是柴荣的第二张王牌。如果柴荣想搞你,却又抓不住你的把柄,那么,你打别人的小报告了吗?你批评哥了吗?你批评朝廷了吗?老好人,走你。

最后,如果这个人的确身正不怕影子斜,又及时提出了逆耳良药,柴荣就束手无策了吗?不,这恰恰是他最后的陷阱,如果你成功躲过第二条,那么你必将死于第三条——借刀杀人。你打张三的小报告了是吧?好嘞,张三,瞧,这是某某某弹劾你的奏章。

柴荣完全可以驾虎驱狼,假借你政敌之手搞你。到时候,作为仲裁者的柴荣,只需要拉偏架、装糊涂,就可以轻松借刀杀人。

我不否认柴荣的伟大光荣正确,也不否认他的广开言路、虚怀纳谏是出自真心。但我更不会在残酷的政治问题上傻白甜。

说话听声,锣鼓听音。这篇诏书可以看做是柴荣对文官集团进行大清洗的悠扬号角。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