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五代十国往事
  4. 第806章 正阳战役(下)
设置

第806章 正阳战役(下)(2 / 3)


离上也更近,所以滁州的战略地位就凸显出来了。

滁州是南唐援兵的集结地,也是首都昇州的外围防线。

如果后周能把战线推进到滁州,那么南唐势必丢车保帅,无暇顾及寿州。

于是,柴荣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亲信将领——赵匡胤,“想想办法,干他一炮!”

赵匡胤率领数千兵马驰赴清流关。

清流关位于滁州与寿州之间,靠近滁州,是滁州的外围防线。唐将皇甫晖、姚凤等人从濠州退下来后,就据守在清流关,目前这里的南唐军队有十万之众。而赵匡胤则以数千兵马前来叩关。

敌我寡众悬殊,且南唐守军据守险要,占尽优势。赵匡胤初战不利,及时退却,虽然小败,却并未造成太大的损失。

兵败之后的赵匡胤也在苦苦思索翻盘的办法。注意:接下来的这段记载选材于宋朝的野史《默记》:

“赵匡胤四处打探消息,得知附近村落中有一位民办教师——‘赵学究’,此人祖籍河北镇州,目前是村里的教书先生,村民有纠纷诉讼的,都喜欢找他来评判是非曲直,他是全村人的希望。于是赵匡胤亲自探访。

这位赵学究说我有妙计,可以因败为胜、转祸为福,清流关下、山的背面,有条小路,很久都无人走动,就连南唐官军也早已将其遗忘,通过这条小路,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城下。

赵匡胤非常高兴,便请赵学究带路。赵学究亦不推辞。

当天晚上,赵匡胤就率领部队翻山越岭,趁夜抄小路,奇迹般地绕到了南唐军队的背后。

南唐将士还沉浸在胜利后的喜悦之中,全员懈怠,解甲欢庆,毫无准备,忽闻周兵已经入关,瞬间陷入慌乱之中。

皇甫晖亲自顶盔掼甲,手持兵刃,与赵匡胤巷战。二人枪来剑往,赵匡胤三擒三纵,最终生擒皇甫晖,而南唐将士听说主帅被俘后,更是溃不能止,争相逃跑,自相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。

自此,滁州被赵匡胤攻克。”

上面这段叙述,特别是皇甫晖与赵匡胤巷战、三擒三纵,就明显带着演义的色彩了。《默记》本身就属于野史传闻,是南宋王铚写的一本笔记,记载的北宋时期的朝野传闻,换句话说,是南宋时期的关于北宋八卦的小报。

除了单挑情节,笔记中还说这位“赵学究”就是北宋开国功臣赵普。赵普帮助赵匡胤出了很多主意,策划了很多大事,其中两件大事妇孺皆知,这便是“陈桥兵变”和“杯酒释兵权”。

后文我们会详述赵普的来龙去脉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默记》中说赵普隐居在滁州一带,赵匡胤“三顾茅庐”请他出山,协助拿下滁州的情节,与正史中的赵普经历显然矛盾,类似“三顾茅庐”的情节也是演义。

据正史记载,赵匡胤确实是先败后胜,而且就是通过抄小路的方法出现在敌军背后。皇甫晖慌乱之间放弃清流关,撤回滁州城。

没想到赵匡胤死死咬住不放,穷追不舍。皇甫晖原本打算在撤退后,断桥固守,结果赵匡胤涉水而追。

皇甫晖情急之下向赵匡胤喊话道:“你我往日无怨、近日无仇,之所以兵戎相见,无非是各为其主,何苦相逼特甚?且容我列阵,莫要乘人之危。”

你等我摆好挨打的姿势行吗?

赵匡胤被他的幽默逗笑了,答应了他(太祖皇帝笑而许之)。

皇甫晖一共说了两句话,每一句都自带笑点。

“各为其主”,皇甫晖原受后唐庄宗李存勖蓄养之恩,而他却拥护李嗣源,逼死李存勖,契丹入主中原时又叛逃到南唐,此时输急了眼,竟然喊出各为其主,不知他口中的“主”是否应该包含李存勖;

“愿容成列而战”,此情此景更像是喜剧电影中的小人物在挨打前,煞有介事地跟对方“谈判”,“咱们说好了啊,不准打脸”,或者像周星驰在《功夫》中“好啊,江湖规矩,单挑啊,就是一个对一个,谁也别想犯规啊。”

很快,皇甫晖摆好阵列,“你过来呀!”

赵匡胤抱着马脖子,狠催战马,径直冲向敌阵,边冲边大声喊着:“我只杀皇甫晖,旁人闪开!”

虎入羊群一般,南唐军队本就处于劫后余生,士气低靡,听到赵匡胤的喊话,阵前士兵齐刷刷向两边闪开,“导航提示,前方左拐三十米,戴头盔的,是皇甫晖。”

说时迟,那时快,赵匡胤眨眼之间便冲到皇甫晖切近,皇甫晖仓皇失措,赵匡胤挥剑斩去,劈中皇甫晖头部,皇甫晖重伤落马,遂被赵匡胤生擒。

这一幕,又像极了“白马坡刺颜良”。

这一段记载来源于《资治通鉴》,成书于北宋,所以对赵匡胤难免存在美化。当然,我们也不能毫无根据地认定这段记载不是史实,但我们也可以推测赵匡胤与皇甫晖之间也许没有那段对话。

我个人认为,赵匡胤兵少而锐,皇甫晖虽众而溃,如果等皇甫晖整备好阵列,那么赵匡胤将处于被动。因此赵匡胤不应该拿战争开玩笑,搞什么个人英雄主义。赵匡胤乘胜追击,不给皇甫晖喘息之机,径入敌阵,直取主帅,这似乎更符合逻辑。

总之,赵匡胤通过抄小路的办法,奇袭皇甫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