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人在季汉,诛曹灭吴
  4.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!
设置

第二百二十三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!(1 / 4)


战争的形式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。

小冰河期的温度本就很低,加之七月流火过后,凉州地区的气温越发极端。

酷热渐消,温差又大,大雾天气会越来越多。

到了八月中旬的末尾,甚至出现了罕见的大冰雹。

汉魏两军将士在行军途中都没少挨砸。

装备精良的精兵们还有兜鍪可以抵消冲击。

对那些装备较差,只穿着一副两当铠,或者护胸皮甲的兵士来说。

那就是个灾难了。

寻常士兵的头部保护,包括但不限、额头戴一条赤色或黑色的平介帻,头顶再加一件皮弁或者皮冠。

魏军的装备基本上能达到这个水平。

但对于半年内就扩军数倍的北伐军而言,装备根本达不到正常标准。

主要原因是,蜀汉兵工厂在蜀中,冶炼中心在犍为郡……

主要装备得供给刘备兵团的大规模作战。

像刘云带的这种羌胡混编的队伍,本身就属于偏师,运输粮秣武器的距离又是刘备军团的两倍。

于是乎,武器问题只能交给刘升之自己解决了。

遗憾的是,河湟、河西都没有兵工厂……

想临时打造一個完整的工业部门,那简直是在开玩笑。

这样,北伐军的武器大部分只能靠缴获补给。

粮秣问题自有苏则、郭宪负责。

用劣等装备打河西的叛军和羌胡,游刃有余。

但对付装备较好的魏军,就得费很大劲了。

一汉当五胡,其实靠的就是汉军那远超胡人部落技术水平的精良装备。

虽说北伐军装备差点。

但士气可不差。

只要刘升之所在的地方,羌胡们都军心振奋。

王平顶着冰雹策马来报:“护军,苏公带着河湟诸军已与我军合流。”

“如今兵马已到三万。”

刘云勒住马缰,站在山坡上,俯瞰着脚下的行军长龙。

“金城渡在乌亭逆水(浪庄河)、湟水和大河(黄河)的交界处。”

“此处渡口众多,乃是兵家必争之地。”

“我料曹真必会在此设防,待我军渡河半渡而击。”

姜维思索道:“渡口应该不止一条,我军能选择的渡津很多。”

刘云点了点头。

金城渡是个泛称,指的是今天西固区境内的黄河上众多渡口的总称。它涵盖了从河湟进入金城盆地的各个渡口,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渡口群。

在汉代比较著名的就有三个。

青石津:是汉武帝在河西战役期间开通的,北岸为八盘山,南岸为青石山,黄河在两山组成的峡谷之中通行,故而称此峡为青石峡,渡口称青石津。

新津渡:在兰州市河口,是浪庄河与黄河交汇的关键渡口。西汉武帝元狩二年,霍去病率军西征河西,数次在此济师。

金城渡:汉代以来最重要的渡口。从关陇通往河西,主要从此渡河,不过此地就在金城县的辖区不远处,必然是魏军重点防范对象。

那么问题就来了。

金城盆地,正如其名,是个四面环山,中间被黄河冲刷出来的地形。

整个县城周遭的平地成葫芦形——(∞这样的)

葫芦的两头分别是狭窄的岸门和榆中县的葵园峡。

那可是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的天险。

汉武帝雄才大略,他在河西设置的每一座城市都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。

军队只要守在城中,外部的敌人就根本打不进来……

也就是说,曹真虽然主动撤离了浪庄河。

可他把自己的军队撤退到了绝对安全,绝对封闭的环境中。

唯一能威胁到魏军的金城渡就在魏军的眼皮子底下,你还根本渡不过来。

众将士都犯了愁。

庞德指向舆图,分析道。

“若是渡过乌亭逆水,走北岸去金城渡,魏军把我们卡死在这,照样过不了河。”

“若要走青石津,和新津渡,则必定要面临岸门峡口这道天险。”

“曹真在青石津和新津渡不设防,就是为了引诱我军从此处渡河。”

“然后好把我军堵在岸门峡口。”

姜维眸光一闪。

“不愧是逆魏宗室第一将。”

“他能顶着压力,直接不要两座城,去选择别的战场,光是这一点,就不是曹休比得了的。”

战前的部署和计划,往往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。

从这一点上看,曹真比以往刘升之面对的所有魏国军官做的都要好。

在两军正式交锋前。

曹真方面被羌人骗了,不知道丝路南道的情况。

刘云这边,荆州小吏犯了错,丢了四座城。

双方对战场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都没料到。

但是很快都做出了调整。

曹真为防全军被截为两段,迅速收缩战线,退回金城、榆中防守。

汉军不战而定两县,减少了围城时间,搬回了部分劣势。

于是乎,战争又拉回了平局,胜负注定将在金城盆地间开展。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