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太医附身,我成了国医大师
  4. 第388章:肝阳上亢,肾阳不足
设置

第388章:肝阳上亢,肾阳不足(1 / 2)


在陆长清看来。

三高症在大城市是越来越多,而且是逐渐年轻化。

以前,三高症还被誉为富贵病,也就是说富人有钱人才容易出现三高症,但是,现在三高症不但年轻人出现,甚至在农村,也多了许多。

特别是高血压这种病。

陆长清真的很惊讶,刚才看到那位老奶奶才六十多一些,居然已经有十多年的高血压,也就是说对方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出现了高血压症状。

而西医上来说,高血压最容易引发脑血管破裂,也就容易导致出现中风的情况。

但是,在中医上来说,高血压这个词是没有,中医上,如果是指高血压,应该是肝阳上亢,肾阳不足等。

现在陆长清刚刚回到房间,一时之间还睡不着,也就和孙逸鸿讨论起中西医对于高血压上的不同。

陆长清以前学临床专业的时候,他看到过相关的资料,由M国心脏血管学会公布的资料,其中叙述一位得到中风的人,他遵照医师的处方,按时服用西药降血压剂,结果仍然中风,但医师却不去讨论为何中风?

高血压因何而来?

为何按时服用高血压药却仍然得到中风?

降血压药为何无法预防中风?

却只说了人因脑部血管破裂,而发生中风,如果停服降血压药,则有5到7倍的概率更容易得到中风,试想,如果一位已按时服用降血压药的人都得到中风,不服用降血压药也中风,这代表什么?

答案是,你肯定会中风,不论你服药与否。

当时,陆长清还不了解,只是觉得降血压的药还会进一步研究,效果会是越来越好。

一直到陆长清和孙逸鸿接触中西医不同之后。

陆长清倒是觉得,西医判断一个人是否出现高血压,主要还是利用量血压的医疗器械进行,而且这個血压的指数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在不断变化的。

以前,有些人并不属于高血压,属于正常血压范围。

但是,血压指数范围变了,那么原来没有被判断出得了血压的人也被判断为得了高血压。

这才是最恐怖的。

除此之外,在孙逸鸿和陆长清讨论之后,陆长清看来,由于目前西医并不知道高血压真正的成因,只是消极地利用一些排水药,来降低血压,殊不知服了排水药,把好的水也排出去了,血管壁中存有大量的水,以维持血管的弹性,防止血管破裂,这是人出现的时候,自然就已留下的预防措施,因为人的一生常会面临一些紧急状况,如车祸、抢劫、火灾、动怒等意外事件发生,这些都会使人的血压升高。

其目的是提供必要的额外能源,来应付瞬间发生的意外事件,使人能承受严厉的考验,而不致发生病变而特别设计的,因此人的血压本来就有很大的上下升降空间存在,一旦发生血压高,它不是病,是一种警讯,有可能是外在环境引起的,也有可能是身体内部病变引起的,必须追根究底地彻查原因,而不是以消灭此一讯号为荣,殊不知它是人体自卫的现象,一旦消除了,连自卫的能力也丧失了。

而且服用降血压药排出了正常的水,为了补充丧失的水分,一般医师都建议病人在服药期间必须多喝水,这表示所有医师都知道病人会丧失正常的水,对身体有副作用,可是又不确定副作用在哪里。

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正常的水,存在各部位,但它的来源却不同,因饮水而得到的水,是进入淋巴、内分泌等系统,但此水须经过胃的热,气化以后方可受用,而进入血管壁及组织内的水,却必须来自食物中的水,如蔬菜、肉类、面包等都有水,此水经过小肠的热与湿,消化了以后,方可进入血管中与组织中,并且是脑部血管不可缺的,人一旦服用了西药来降血压,所丧失的津液必自上而下,如同饮水机一般,水从下方流出,上方水位自然下降的道理一样,因此服用越多降血压药,则脑部血管就越缺水,也就越干燥、易裂,而听医师建议多喝水,却不知饮水并不能补充血管壁的水,换言之,长期服用西药的病人,绝对比一般不服药的人,更容易得到中风才对,才合理,而且血管壁因为失水而弹性不佳,加上血压下降,必然导致阳痿等情况,因此陆长清断言,所有服降血压药、降血糖药,必然无性功能,就是因此而来的。

除此之外,陆长清觉得这降血压的药物,或者说很多西药,如同安眠药一样,只要服用了,身体必然出现依赖性。

这也是为什么那位老人出现十多年的高血压情况,一直需要和依赖降血压的药物来控制。

即使是那样,今晚还是出现了中风的先兆。

而且,人体中的代谢情形与自然界完全一样,自然界中岩石与水是最重的,一旦人体有过重的压力存在必然令血压上升,结果发现人类得到高血压,绝大多数只有三种成因。

胆结石或发炎。

肾结石。

积水。

所谓积水,并非一般看得到的四肢或腹腔、胸腔的积水,而是有积水环绕着血管,或停积在肌肉中。

这就好像一个人潜水时会受到来自水的压力一样,一旦水包围着血管,血管无法正常舒张,就导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