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明朝大昏君
  4. 第325章 208 施政湖广
设置

第325章 208 施政湖广(3 / 6)


刘璋暗弱,地方豪强做大,以致德政不举,威刑不肃。地方豪强专横跋扈,为所欲为,君臣之道,破坏殆尽。地方豪强专横,刘璋未能治理,却给予高位,予以安抚。刘璋顺从地方豪强,施以恩惠,地方豪强却无感恩,反而轻慢无礼。这才是益州最大弊病。如今我们威之以法,地方豪强才能知晓何为恩德;限制爵位,爵加之后,才能感受爵位的尊荣;刑法和恩赐相辅而行,上下程序正常,政治才能清明。’”

张璁讲了当年诸葛亮治理益州的事情。

其实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。

能够中进士的,应该说只要是能够中举人的,关于诸葛亮的事迹,都是了如指掌。张璁继续道:“如今湖广之情形,和武侯治理益州之时的益州情形颇为相似。宗藩在地方无人节制,土司管辖之地成为国中之国。且因历史原因,湖广大半人口都是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,在漫长的迁移过程当中,他们更重视宗族。宗法高于国法,宗族威严高于官府威严。还有千里湖广,各种贼寇横行,目无王法,不把官府放在眼里。这些人都视大明律为无物,都轻视朝廷存在。不仅不懂朝廷法度,对于朝廷恩赐理所应当。此正是地方宽松之原因,也是湖广最大弊端。因此想要治理湖广,首先必须要威之以法,让所有人明白大明律的威严。只有树立朝廷威严,官府命令才能够贯彻下去。”

杨守礼忍不住看了侃侃而谈的张璁。

杨守礼在湖广多年,对于湖广的情况比谁都熟悉。他只是不服气张璁这样骤然处于高位的人。可是随着张璁对于湖广的分析,杨守礼心中还是很赞成张璁的说法的。

也是比较佩服。

张璁来湖广不过三个月时间,就已经如此敏锐的抓到了主要矛盾。

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。

湖广的确是如此。

宗藩、土司,乃至于当地的百姓,都对于朝廷法度没有畏惧。对于宗藩来说,“大明律”根本不在意。土司更是一方土霸王,完全不懂“大明律”。而当地百姓,多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,光是从江西迁移来的移民就占据湖广人口的两三成之多。对于他们来说,宗法最重要。国法是比不了宗法的。

官府威严在湖广,真的是降到了最低点。

湖广的发展有限,湖广在大明朝存在感低,也有这方面的原因。张璁就是要改变这个情况。

“张中丞,那你的意思是,应该从哪里开始?”

“杨按察使,你在湖广多年。你认为湖广最不把‘大明律’放在眼里的是谁?甚至在明面上随意践踏‘大明律’的是谁?谁最怠慢‘大明律’,那么就从谁开始。”

“张中丞,你应该知道。不管是你,还是我们按察使司,都没有权力对宗藩做什么。”

杨守礼一下就明白张璁的意思。

谁最不吧“大明律”放在眼里,谁随意的践踏“大明律”,当然是湖广的这些宗藩。对于这些宗藩来说,只要不是牵涉造反这样的罪名,那么朝廷对他们基本上都是睁一眼闭一眼。

一些触犯法律的事情,普通人做了是罪名,但对于宗藩来说算不上是什么罪名。

土司虽然不懂“大明律”,但心里还是畏惧朝廷,不会明面上跟朝廷对着干。那些百姓心中虽然宗法大于国法,但让他们真的和官府发生冲突,他们还没有那样的胆量。只有宗藩是真的不把“大明律”放在眼里。

可是宗藩的事情太敏感,地方巡抚不用说,就是按察使司也没有权力管。宗藩真的犯法,乃至于天怒人怨,按察使司同样管不了,更不用说派人抓他们。顶多就是上奏弹劾宗藩,让朝廷,让皇帝决定。

张璁笑笑。

道:“杨按察使,宗藩有问题,就交给刚刚成立的河南都察院。他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,就是盯着这些宗藩。至于我们既然动不了宗藩,难道还动不了宗藩家奴?动不了宗藩姻亲?我们抓不了宗藩,难道还抓不了宗藩姻亲和家奴?相比起宗藩来说,抓这些人总该是按察使司应该做的吧。”

杨守礼是能臣,看看他抓捕那些湖广盗匪就知道。

那些横行湖广多个地方的盗匪,哪一个不是狡猾如狐狸。多少地方官府想方设法都没能够抓住。可是杨守礼出手,很快就清理了大量的盗匪。

这就是能力。

但是让他直接和宗藩对上,他还是犹豫的。

杨守礼不像是张璁这样。张璁是榜眼出身,入仕之后就进入了翰林院,成为了皇帝的近臣。后来更是成为皇帝的宠臣,王瓒、王宪这些皇帝提拔的官员也都把张璁当成是自己一派的,而彭泽是因为政治理念的相近,所以非常器重张璁。因此张璁就像是做了火箭一样升官。

他有后台,可以不害怕。

但杨守礼只是普通官员。在地方上当官,靠的就是硬邦邦的政绩。在朝廷当中,并没有什么后台。杨守礼想要的是,靠着自己的政绩,让朝廷某个重臣看上自己的能力。

仅此而已。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