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明朝大昏君
  4. 第287章 朝廷财政
设置

第287章 朝廷财政(2 / 4)


然也调阅了一些资料,但因为大明朝廷对于商业的轻视,因此对这方面的描写不多。

所以朱厚熜是重点说盐税。

大明朝的盐税,最高的时候达到250万两,但这个是万历朝的时候。那个时候朝廷没钱,就不停的提高盐税利率,才有了250万两的盐税收入。其实大部分的时间,大明朝的盐税也就是一百多万两。但是北宋的时候,就算是朝廷动荡,一年的盐税最低都是三四百万两。平时的时候,北宋盐税轻松就能够达到七八百万两。

可是偏偏大明朝的盐价远远高于宋朝的时候。

盐税这么低,但盐价却这么高。

哪里出了问题。

大明朝人口比北宋多,控制的地方比北宋大,民间的盐价比北宋高,结果盐税相比北宋却低的可怜。

“皇上,朝廷目前主要的盐税,是来自两个方面。一个是盐引收入,一个是官盐销售收入。但现在这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。朝廷对于盐引几次改革,变成了‘钢盐制’之后,虽然看起来增加了户部盐税,但其实是完全放开了管制,根本管不足盐引了。现在盐引泛滥,朝廷都管不住下面的情况。相比起开出的盐引,盐商购买的盐多了好多倍。而且不少盐引看起来是户部开出来的,其实钱根本没有流入户部当中。”

“再就是官盐销售。这些年官盐销售量持续下降,甚至只有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。而官盐销量下滑如此严重,就是因为私盐泛滥。私盐物美价廉,在福建、河南、湖广地区,私盐价格只有官盐的十分之一,甚至几十分之一。官员三四百文,但私盐只有十文上下。这样的情况之下,官盐的销量持续下降是必然的事情。而私盐都是不交税的。私盐泛滥不仅直接影响官盐的销售,更是直接影响朝廷盐税。双重压力之下,盐税一直是无法提高。”

“还有就是收税的方式上也有问题。目前朝廷的盐税,规定运到某个地方之后,在那里以人口收税。臣举一个例子,广东梅州地区,从潮州一带有大量的盐来到梅州。朝廷收税都是按照人头收盐税,梅州每年要给朝廷交七百两左右的盐税。但实际上梅州是广东北部最大的食盐销售地。每年这里流入上千万斤、几千万斤的食盐,然后在这里进行分销。江西、湖广一带大量的食盐,都是从这里散开的。但因为收的是人头盐税,因此这么多食盐都没能够征税。这么多盐从梅州地区转到其他地方销售,可是因为已经在梅州交过税的原因,所以到了其他地方就不用交税。因此目前大量的盐商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。找一个人口不多的城市作为食盐转销地,在这里交很少的一部分盐税,就能够销售手中大量的食盐。”

吴廷举在户部两年时间。

加上在地方当了很多年的官,所以对于目前朝廷税收还是非常熟悉。

盐税是朝廷税收当中的重中之重,早年朝廷一半的白银收入都是盐税,因此肯定是非常熟悉。立马给朱厚熜分析目前大明朝的盐税情况。朱厚熜静静地听着,也开始对于盐税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
“你的意思是,盐税偷税情况严重。”

“是。如果正常收税,以大明朝人口情况来算,盐税收入不可能低于五百万两。”

“嗯。”

朱厚熜把刚刚吴廷举说的话,都记了下来。

然后仔细的看着。

想了好久之后,道:“吴卿,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。盐税自古都是朝廷最重要收入,整顿盐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。”

“皇上,盐业问题很多,很复杂。除了臣上面说的这些,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各方关系也不对。朝廷在两淮、两浙、长芦、河东、山东、福建等地设有都转运盐使司,由他们来负责盐的生产和转运。为了监督这些都转运盐使司,朝廷又设立了巡盐御史职务。不过到了现在这些巡盐御史从监督都转运盐使司,变成了管盐政。目前我朝主要是巡盐御史管理盐政,都转运盐使司也要听从巡盐御史的命令。在这个基础上,朝廷还会从六部派遣部院官,监察盐政。这部院官、巡盐御史、都转运盐使司,职能重叠,出什么事情反而是很难追究某个人的责任。”

明朝的盐政,还是很复杂的。

比吴廷举说的还要复杂。除了六部派遣的部院官,负责盐政的巡盐御史,平时管理盐政的地方都转运盐使司,还有地方政府、地方镇守太监、东厂、锦衣卫都插手其中。

为什么。

盐挣钱,可以捞钱。

所以各个部门都插手其中,希望能够分一杯羹。吴廷举说按照正常情况朝廷应该收五百万两,但朝廷每年收入在百万两上下。剩下的钱都去了哪里?

贩私盐分了一部分,这些上上下下的人贪污了大部分。

这才是最大的问题。

朱厚熜想了想道:“朕明白卿的意思了。此事朕记住了。比起现在这样,把盐政统一起来管理,比现在这样管理更好。卿回去之后,也好好想一想,看看盐政要怎么改革。”

“臣遵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