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医汉
  4. 34. 第 34 章 【大美食家】
设置

34. 第 34 章 【大美食家】(2 / 3)


要想纪念随时都能纪念!人对往圣先贤的缅怀,怎么能只局限于一年中的某一天?

他在长沙时已经从李时珍他们口中听说过屈原一次了,如今又从太子刘据口中听说了第一次,这说明什么?这说明他和这位前辈的缘分老深了!

霍善立刻问太子刘据:“宫中有糯米吗?就是那种煮熟后黏黏的米!”

太子刘据一时间没反应过来。

话题怎么就转到糯米上了?

霍善就给他讲了讲粽子的由来,要是有糯米的话他们可以去摘些竹叶,明儿一起为纪念屈原而包粽子!这可不是为了吃,而是为了勿忘先贤!

太子刘据没听说过这种风俗,可听霍善讲得有理有据,便说道:“我着人去问问,除了糯米还有什么要准备的吗?”

霍善向来是很懂顺杆爬的,马上滔滔不绝地给他讲起了各种需求,连肉粽要包进去的肉得提前用香料腌多久都给太子刘据讲了。

太子刘据自然记不住霍善这么多话,不过他身边跟着不少侍从,其中便有个记性特别好的。他等霍善讲完了,就命那侍从前去张罗。

今天已经来不及了,明儿一早他们就起来包粽子!

太子刘据到底还是个孩子,见卫登几人皆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,不由也格外期待这次集体活动。

他还没有亲手做过什么吃食呢!

既然食材有专人负责准备,霍善便提议一起去摘竹叶,要大大的宽宽的竹叶!

一群小孩儿浩浩荡荡地往离得最近的竹林跑去。

没有一个人想起气愤离去的李禹。

其实倒也不是没人想,一开始被李禹指着鼻子骂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”的金日磾就想了。

他想的是……李禹惹谁不好,惹霍善这三岁孩提作甚?

估计霍善连他名字都不晓得。

欺负小孩也不害臊。

哦不对,霍善好像没被他欺负到,还把他给气走了。

金日磾:“………”

完了,感觉更该害臊了。

霍善不愧是冠军侯的孩子,不说以后能不能像冠军侯那样骁勇善战,至少这嘴巴说起话来是像足了他父亲。

别看霍去病话不多,可像“匈奴不灭,无以家为”这种话,寻常人岂能说得出来?

唯一不同的是霍善这娃儿话比冠军侯多得多。

这意味着只要他想气人,随时都能滔滔不绝把对方气个半死!

金日磾在心里对李禹针对个三岁小孩的一系列行为感到不解,脚步却没有慢下来,仍是寸步不离地跟在霍善身边。

几个小孩带着自己的随从分头祸害周围的竹子。

霍善见金日磾长得最高,看上哪片竹叶就让金日磾给他摘。

等到几个小孩重新聚头,采的竹叶堆起来足有人那么高。

霍善表示应当够了!

一群小孩浩浩荡荡地归去。

竹叶明明已经交给底下的人刷洗去了,霍善几人的兴奋劲却还没过去,撞见霍去病从里头走出来找娃,霍善就哒哒哒跑了上去要和他讲自己即将组织的大型家庭活动。

霍去病伸手便把他抱了起来,方便他发挥自己大说特说的特长。

霍善对亲爹的抱抱很满意,囫囵着给霍去病讲起他们明天要一起纪念屈原这桩大事,并且力邀霍去病一起参与。

霍去病:?

为什么要突然纪念屈原?

等霍善讲完了,他才知道这小子哪里是想纪念屈原,分明是盯上人家皇宫里的糯米了,想包粽子玩。

李长生不愧是方士,竟了解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习俗。

不过仔细想想,连上林苑中都供奉那么多“神君”了,地方上有些旁人不知晓的祭祀之法也很正常。

小孩子跑出去玩耍半天,一个两个都跑得满头是汗,霍去病让他们去洗手擦脸准备用饭。

今儿开的依然是家宴,刘彻留他们一起用饭。

霍善已经跟他爹讲过一遍包粽子的事了,便怂恿太子刘据和卫登几人去邀请自家亲爹一起参加。

他们采了那么多竹叶,得多点人参与才热闹!

太子刘据本有些犹豫,想到方才霍善父子俩的亲厚模样后心中又有些羡慕,竟是听了霍善的怂恿跑去邀刘彻参与。

刘彻对屈原这种忠臣挺欣赏的,他曾命淮南王刘安为《离骚》作传。

别小看作传这一行为,在汉代只有称得上“经”的著作才能作“传”,一如当初孔子读《易经》作《易传》。

这代表刘彻这个天子认为《离骚》可以收入经籍之列。

皇帝都这么认为了,其他人敢不这么认为吗?

连负责教太子读书的儒臣都给他教屈子之诗。

听太子刘据把明日的纪念屈原活动娓娓道来,刘彻欣然答应。

既然是来休假的,跟谁消磨时间不是消磨?

太子刘据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说服了刘彻,顿时高兴不已。

另一边的卫登几人也成功说服卫青。

他们纷纷跑到霍善身边说起卫青的答复。

看着自家三个孩子围着霍善嘀嘀咕咕,卫青只觉有些好笑:明明自家几个小子比霍善大,怎地好像霍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