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穿成吕布女儿的我太难了[三国]
  4. 208. 风云际会63 要命的问题。
设置

208. 风云际会63 要命的问题。(2 / 3)


着总有一天要荡涤乱世,使天下恢复和平与安宁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着阅历的增加,有些观念是会悄然转变的。

他曾经认为依附于豪强士族的百姓们已经过得很不错了,直到他看到了吕昭治下的民众。

原来普通人还能过那样的日子啊。

……为什么不能呢?

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?是什么导致了有些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,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汤匙?

士人都学过《礼记》,读过其中的一篇文章——

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……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”

传颂“天下大同”理想的人有很多,可很少有人真的会以此为目标,努力尝试去实现它。

吕昭从来没对任何人说过她想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,但她的做法让荀彧看到了实现大同的可能性。

就比如前几天,吕昭托给刘馥修建的那条沟通颍水与汝水的河渠终于修好了,从开工到完工,总共耗时两年的时间,速度算快的,主要因为天师道后来捣鼓出了火|药,原本得百姓们一点点手动凿开的渠道,变成了先上火|药炸出个大概,再根据实际情况精修,大大节省了人工。

在梦中听了荀彧和陈群的汇报,吕昭非常高兴。虽然在丰壤buff的笼罩下,她治下的田地不会因为缺了一点水的灌溉就减产,但水渠投入使用后,也能方便百姓们取水用水嘛。

陈群说参与修建水渠的百姓们联名上书,请求等吕昭回去主持第一次开渠灌溉的仪式,图个彩头。吕昭笑着婉拒了,她在外打仗,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,水渠早一天投入使用,就能早一天造福百姓,没必要等她。

“唔,倒是提醒我了,”吕昭一拍脑袋,想起一事,“参与修建水渠的百姓总共有多少人?”

陈群当即说了个庞大的数字。

从他干脆利索、没有半点犹豫的态度中,吕昭看出来他确实按照她之前的吩咐去做了——认真登记每一位工人的资料,不可遗漏错漏。

“挺好的,”吕昭笑眯眯地说,“我想立一些石碑,沿着水渠两侧安置,上面的内容就刻所有参与修建水渠的百姓们的名字吧。”

荀彧和陈群不约而同地一愣。

“将军……”陈群张了张嘴,“这、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……”

“总不会比再修一条水渠还大了。”吕昭不是很在意地摆摆手,“是我疏忽了,开工前就该说明的,这样就能顺手做了。”

这不是顺手的问题吧!陈群忍不住抽了抽嘴角,他已经逐渐习惯了吕昭语出惊人,但有时还会被她忽然冒出来的想法震惊到。

“以后再有什么工程,修堤坝建水渠造城池之类的,都要这么做。”吕昭最后十分认真地强调。

荀彧和陈群都能看出来,她绝非一时兴起。

荀彧暂且不知道,那些修建水渠的百姓们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,有机会流传下去的时候,会是怎样的想法。那天之后,他就没再跟陈群见过面了。

至少他的内心被触动到了。

天下大同,多么美好的理想啊,哪怕目前实现它的可能性十分微弱,弱得好似风中烛火,稍不注意就会熄灭,需要花费漫长的时光精心呵护,才有机会形成燎天之势,也比举目四眺,唯有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强。

希望,从无到有的希望,从来都是最难的,一旦有人鼓起勇气迈出了这一步,总会有后来者循着她来过的足迹,一点点向上攀登。

……要不要与她一起,守护这盏幽微的烛火呢?

念头升起的一瞬间,荀彧便已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动摇,但他一直选择回避,从来没有直视过。

因为这涉及了某些被镌刻在“荀彧”这个人底层的、本该坚不可摧的信念。

荀家世食汉禄,为汉臣,国家有难,理当匡扶社稷。

可如果错误的根源……就是汉廷呢?

自高祖斩白蛇起义,创立汉王朝至今,国祚绵延四百余年,对普通人而言,四百年的时光太漫长了,长得足够大家认为这个王朝能一直持续下去。

当年王莽篡权,天下大乱,最终还是被光武复兴了。

但祸根也由此悄悄埋下。

光武帝借助土地豪强起家,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大多是地方上呼风唤雨的人物,他们在光武帝登基后获得了更大的权力,有效地维护了自身阶级的利益,使得西汉时就已初现端倪的土地兼并问题不仅没得到解决,反而越来越严重。

随着豪强一代代坚持不懈的积累,他们中的有些家族终于质变成了能影响皇权,甚至能一定程度上与皇权抗衡的士族。

当年的光武帝没法解决大地主大豪强对土地的兼并,如今即使汉室天降猛男猛女,三兴炎汉,难道就能对付比豪强地主更有权势和影响力、即将成长为完全体的士族门阀吗?

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王朝,即使能获得一时的安稳,被隐藏的问题也总有暴露出来的一天,那时局势会再度走向动荡。

对破烂的房子修修补补,和造一座全新的房子,就算是三岁幼童,也知道后者更为稳固,更能经受风吹雨打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