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趣阁
  1. 书趣阁
  2. 其他类型
  3. 穿成吕布女儿的我太难了[三国]
  4. 204. 风云际会59 皆大欢喜的交易。
设置

204. 风云际会59 皆大欢喜的交易。(2 / 4)


在接待吕昭前,兖州士族们做足了准备——指的是把她和她身边的人的祖宗八辈都查了个底掉。除了吕昭,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就是荀采。

出身颍川荀氏,大儒荀爽的亲生女儿,育有一女且寡居。

三条标签贴在荀采身上,她就是橱窗里最闪亮的存在。

姓氏自然不必说,至于寡居为何吸引人……汉代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,一位女子如果订婚或成家后死了丈夫,周围人不会骂她克夫,反而会觉得是死掉的男人命格不够,才配不上这位女子。

比如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,先许了一户人家,还没嫁过去,对方就病死了,之后又被东平王纳为妾室,还没进门,东平王也死了。她父亲请人为她占卜,得出了“此女贵不可言”的结论,爹干脆一拍大腿,把女儿送入皇宫。

死老公和离婚再嫁,在汉代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,武帝的生母王娡,在入皇太子宫前曾经嫁于金王孙为妻,还生下了一个女儿,后来这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还被武帝封为了修成君。

皇家都不在乎,民间就更不在乎了,生产力还很匮乏的年代,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,一场大灾后,多的是流离失所、亲眷离散的人们重组家庭,互相扶持着,在废墟之上再建家园。

兖州士族虽然不太看得上吕昭,但对荀氏没什么意见,很想跟他们攀攀亲密的关系,联合起来再创辉煌。结亲就是不错的选择,可惜荀爽不在这儿,他们一帮男人,总不好直接跟荀采聊她的婚事。

按理说吕昭是荀采的主君,请她帮忙牵线搭桥,至少礼法上是行得通的。可是吕昭也是位女郎,还是非常年轻、尚未婚配的女郎,跟她聊和直接去找荀采有什么区别吗?

过不了心里那道坎的兖州士族们被憋得够呛,席间饱含深意的眼神到处乱飞,但最终无人敢去打扰荀采,让她有了一个还算安稳的空闲,得以稍稍喘口气,趁机休息一会儿脑子。

吕昭有意进一步锻炼她麾下的女兵们,将一部分后勤调度的工作交给了她们负责。再加上本来的情报和护卫两项职责,女兵们变得很是忙碌。

酒也喝了,诗也赏了,跟随长辈们前来凑热闹的年轻人们陆续离席,在春意盎然的济水畔三三两两结伴同游,剩下一些心照不宣的老狐狸精们,开启下半场。

“久闻使君之名,今日得见,方知何为英雄出少年呐!”先来与吕昭交谈的人正是李叔节,这位四十来岁的文士穿着打扮相对其他人而言,已经可以称得上朴素了,他言语温和,笑容和蔼可亲,望着吕昭的眼神,就像在看自家出息的后辈。

普通人或许会被这种态度迷惑住,吕昭却很清醒——老家伙,你我非亲非故的,谁是长辈谁是后辈?怎么不论论官职高低呢?

但她没有发作,只牵起唇角,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微笑,对吴资拱拱手,“还得谢府君通融。”

吴资笑着应了下来。

大家又聊了几句,在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之下,总算扯到了兖州境内优渥的地理环境。

“我行军至巨野泽附近,见到了连成片的田地,绿油油的,望之令人神清气爽,”吕昭慢条斯理地说,“找了当地人询问,才得知原来竟是曹使君安置青州兵家眷、命其屯田之所。”

兖州士族们隐秘地互相交换眼神。

战事一起,逃命的百姓们拖家带口,为了生存不得不落草为寇,对抗一切要驱逐消灭他们的力量,走到哪儿抢到哪儿,一路颠沛流离,最终与曹操达成协议,在兖州安定下来。

和平时期的青州拥有将近三百万人口,被曹操收留的黄巾军大约有一百万,是青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,这还不算路上已经死去的,由此可见青徐二州的人口流失有多严重。

站在曹操的立场上,得到青州兵是一笔可以得到丰厚的、长期回报的投资。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,人口就是最宝贵的财富,打仗需要人,种田需要人,谁拥有的人口多,拥有的青壮年劳动力多,谁的势力就更为强盛。

但骤然多出来的一百万人口也不是晒晒太阳、淋淋雨就能活下去的,一百万人口就是一百万张吃饭的嘴,需要大量的粮食喂饱。

喂不饱的后果已经摆在眼前了——黄巾起义是怎么爆发的?不就是普通百姓吃不饱饭,活不下去了吗!

一下子接收这么多人,还能顺利安抚他们,令他们老老实实打仗、种田,曹操的魄力可见一斑。

说起来容易,但在逐步落实的过程中,曹操还是遇到了许多困难的。

由于东汉制度的缘故,很多适合耕种的肥沃土地早在开国时期就已经有主了,还是那些普通人轻易惹不起的地方豪强。经过数百年的更迭,土地会一点点向着更有实力的家族汇聚,被他们不断地兼并。

换句话说,如今想找一块无主的地,难上加难。

曹操本来就不是兖州人,他能上位,有陈宫游说的功劳,有袁绍背书的功劳,还有兖州士族达成一致共同推举的功劳——这是兖州士族们的视角,他们就是这样认为的。

至于什么自身实力和人格魅力,说实话,士族们不太在意那些玩意儿,代理人只要听话、有一点点聪明,别蠢得像猪似的,就行了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